Learning303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「我很幸運,醫生說我還可以活三個月」他用人生最後的100天,激勵百萬人!

向下

「我很幸運,醫生說我還可以活三個月」他用人生最後的100天,激勵百萬人! Empty 「我很幸運,醫生說我還可以活三個月」他用人生最後的100天,激勵百萬人!

發表 由 洪震宇Ryan 周四 8月 07, 2014 9:33 am

53歲的尤金.歐凱利正值意氣風發的壯年時期。他是全美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之一(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)的總裁暨董事長。他擁有成功的事業和美滿的家庭及親密的朋友。他總是思索著未來:他的下一個商務行程、公司的永續經營、與老婆的週末計畫、女兒八年級的開學日等。

然而,一切看似美好的人生遠景卻在2005年五月頓時打住:醫師在半邊臉頰已出現凹陷的尤金左腦裡,發現三顆多發性腫瘤,而且已到末期,宣判他只剩三到六個月的時間好活。現在,黑暗逐步降臨,漸漸侵襲尤金.歐凱利原本充滿美好的未來。他必須當機立斷、改弦易轍,修改他原來的人生計畫,拿出在高爾夫球場上,為有多一點的打球時間而不時追逐日光的精神,好好把握住所剩無幾的有生之日。

春末的一份禮物

我很幸運,醫生說我還可以活三個月。

這兩句話放在一起,你一定會以為我是在開玩笑,不然就是瘋了;或者我過得很慘,很不滿意自己的生活,倒不如早死早超生。

你想差了!我熱愛我的生活,摯愛我的家人,喜歡我的朋友、我的職業、我任職的那間仁慈慷慨的機構,也很愛打高爾夫球。我沒瘋,也不是在開玩笑。

2005年五月的最後一週,我聽到了一則宣判,內容是我不可能活到女兒吉娜(Gina)八年級開學典禮的那一天,也就是九月的第一週。

不過,這則宣判後來變成一份禮物。真的。

我被迫認真思考自己的死亡,這表示我不得不用更深入的角度思考自己的生命,再怎麼不好受,我也不得不承認自己已走到生命的最後階段,非得決定該如何度過這最後的一百天(加減七天)不可,而且也得鞭策自己依照這些決定行事。

兩個要緊的問題

簡單地說,我要自己回答這兩個問題:生命的盡頭非得是最糟的部分嗎?以及,可不可以把它變成積極、有建設性的經驗,甚至成為人生最棒的部分?

不是。是。

這是我分別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。我能在神智(通常)還清楚、身體狀況(尚稱)良好時,走向人生的盡頭,所愛的人也都在身邊。

所以我說:我很幸運。

當然,很少有人會把自己真的會死這件事考慮得透徹詳盡。就算是已到了非想不可地步的我,也依然做不到——不算真正做到。一般人對死總是感到惶恐焦慮。就算是快死的人,也不會去思考為了自己好、也為了所愛的人好,該如何善用最後的日子,以及如何確保自己能按照既定的行動方針行事。

死到臨頭的人是如此,身強體健的人就更別提了。有些人之所以不思考死亡,是因為死亡來得太早且太突然;好比說,死於車禍意外的猝死者,有許多是連想都沒想過自己會死。

我雖然死得有點早(宣判死刑時我才53歲),卻還稱不上突然(無論如何,還有兩週讓你接受自己已經被判死刑,就不算突然了),我清楚知道自己在世的最後一天,會發生在西元2005年。

有些人之所以無法思考如何把最後的日子過得盡善盡美,是因為臨終前的他們早已身心俱疲,無法再按照自己的意思過最後的日子;如何脫離痛苦才是他們最關心的事。

最後一份企畫案

但我不是這樣,我不會讓自己接受那樣的折磨。在診斷數週前,當非典型徵兆(其中大多數是不會讓人注意到的)開始出現時,我並不會痛,一點也不會。後來醫生告訴我,臨終時也差不多就是這樣,毫無痛楚。

偷偷籠罩我神智的黑影即將緩緩地愈拉愈長,就如向晚的高爾夫球場,遍地是光影搖曳,那如夢似幻的景致啊!我最喜歡在這時候待在高爾夫球場裡。然後,天色轉暗,球洞——我注目的目標——慢慢變得模糊,最後連瞄準都不行了。

光明逐漸黯淡,我會陷入昏迷,黑夜侵襲,死亡降臨。

環繞在我死亡周邊的,還包括我尚稱年輕、依然擁有靈活的頭腦與還算不錯的健康狀況(若不把腦癌這件事算在內)、平日沒什麼病痛、所愛的人多半處於壯年而能相伴左右。由於上列種種,我決定採用不同的方式度過自己最後的100天——這方式需要我盡可能睜大雙眼,即便屆時我將兩眼茫茫。

喔,對了……還有一項因素也影響了我處理死亡的方式,或許是最重要的一項,那就是:我的頭腦,我的思考模式。我一開始是會計師,然後是野心勃勃的企業家,最後是一間美國大公司的總裁。

打從職業生涯一開始,我就對工作與成就,對一致、持續與投入,具有高度的敏銳度,使得我這一路走來如魚得水。因此我很難想像,倘若沒把這敏銳度運用在我最後的任務上,會是何等景況。正如一位成功的管理者會自我鞭策,要求自己盡可能運籌帷幄、準備萬全,以創造事事皆「贏」的局面。現在我也鞭策自己要在最後的100天之內,盡可能做到「有系統的規畫」。

擔任總裁的技能組合(綜觀全局、處理各種問題、防患於未然等能力),有助於我為自己的死亡做好準備。(而且,不容忽略的是,我的臨終經驗教會我一些事,倘若我能早些知道這些事,我將會是一位更好的總裁、更好的人。)我希望這份有系統地處理我的「人生最後企畫案」,對我身邊的人能是積極、有助益的經驗,也是我生命中最棒的三個月。

我真的運氣很好。

引以為豪的應變能力


「我很幸運,醫生說我還可以活三個月」他用人生最後的100天,激勵百萬人! 206g54z



「面對現實的能力」,長久以來讓我在生活中得心應手。我還記得40年前那件小事,就因為這個特質而影響深遠。

我熱愛棒球,是中學球隊的投手,隨時都在打球。我打得相當好,有一次當地報紙還宣揚我的事蹟,因為我在最後一局,在對手滿壘、無人出局的情況下,仍然保住勝利。我認為自己或許還能更精進。

我對棒球運動的熱愛我媽媽全看在眼裡。但在我14歲的某一天,她卻突然對我說,區別熱情與天分,是很重要的一件事。

「什麼意思?」我問道。

「你或許有成為一位不錯棒球球員的熱情,」她說:「但你沒有打球的天分。」

那年夏天的大部分時間,我用來適應我媽以慈愛的語氣告訴我的忠告。她要我保持這份熱情,但同時也要追求一條能讓我的天分開花結果的道路。我繼續打球,也還是個棒球迷,但我逐漸明白她說的是對的。在賓州大學念大一的那一年,我曾試著以遞補球員的身分擠進球隊正式球員的行列,卻無法如願。我不像我弟弟那麼有天分,但即使是他,也不夠好到能超越某個程度。

喜歡與否,那都是我的現實狀況,而我也適應了。隨著年齡增長,我學會更快適應。我培養出迅速、幾乎是立刻做出重大改變的能力。當生活裡有某件事不再適用時,我會不帶一絲傷感地丟棄。我不回頭望,也不偏離新路徑。

假裝過去曾經正確的事現在依然正確(但現況已不是這樣),或者假裝明明是對的事卻認為錯得離譜(無論有多難接受),對我來說一點好處也沒有。愈快接受現實愈好。這在商場上是格外有用的技能。商場和外頭的大千世界一樣,步調快速、毫不留情。

在診斷期間經歷了思想上的黑暗時刻之後,不到幾天,我就已經能夠承認自己的時間軸線已不再跟多數人一樣了。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了,我明白,現在必須想出能在這個時間軸線內達成的目標了。

真的能夠積極處理死亡嗎?

這一切似乎有點難以置信。我瞭解。

誰會這樣處理死亡呢?就算你是會計師好了,但臨終時怎麼可能不會亂成一團?怎麼可能不陷入絕望的情緒中?怎麼可能不沉溺在否認的情緒裡,怎麼可能不會永無止盡地(或者說不切實際地)去追求奇蹟?

真的能夠積極地處理死亡嗎?就像生命中的其他階段?真的可以用開朗快樂的心態面對嗎(縱使已經沒有了希望)?這裡不就隱含著矛盾嗎?或許也是最無法置信的一點,究竟怎麼可能把這恐怖的時光,轉化成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呢?

要多數人接受「死亡」這鬼魅確實很難,甚至連花一分鐘時間去思考死亡都不肯,反而寧願把這件事拋在腦後,之後再想(如果真的會花時間去想),但那已經是很晚、很晚以後了。

不過,遇到我的人卻再也無法忽略死亡這件事(而且是驟然早逝)。我可以在他們的眼中看見這一點。

我突然看起來比實際年齡53歲要蒼老許多,至少像70歲,或許像75歲。我的右半邊臉垮了下來,就像中風過,而且是很嚴重的中風。不久我就因為接受放射線治療而變光頭,頭顱皮膚的質感粗糙有如廁紙。(吉娜說我看起來像是《王牌大賤諜》(Austin Powers)的那位邪惡博士,只不過比較和藹可親。)

我說的話有時含混不清,彷彿嘴裡正嚼著彈珠。有個同事說我聽起來就像突然有了麻薩諸塞州口音。有時候甚至連至親好友都得試好幾次,才聽得懂我在說什麼。

引人側目的臨終態度

常常有人央求我——拜託——接受某種極端的治療方式,冀望可能發生奇蹟。有些友人與同事,看起來幾乎快被我的態度和我所選擇的方式給激怒了,彷彿我擺明了奇蹟、或他們提供的可能性都是不值一顧。(一部分的我當然希望明天《紐約時報》的頭版宣布醫學界出現奇蹟似的突破,能讓我多活個幾十年;但我負擔不起花一絲絲的精力在這可能性上頭。)我遇到的人絕大多數都要我永遠活著,或至少再多活個幾年。這麼一來,雖然我遲早會死,但至少不會這麼快——對他們來說啦。

有些人會自己寫祭文,當然也會挑選好墓地,並清楚說明想要土葬、火葬或將遺體捐贈醫學研究。但在我想出自己生命中最後且最重要的工作清單之前,我還沒聽說過有誰曾試著用如此意識清晰的方式,來管理自己的死亡。

我一開始這麼做的動機,並不是想影響別人,純粹是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:有系統、有條理、一清二楚、一絲不苟。我能說什麼呢?我是個會計師,這不只是我的職業,也是我的習性。讓我有機會在財金會計界蓬勃發展的那些特質,也把我變成只要缺乏事前規畫,就不知該怎麼做事的人——包括死亡在內。




將死亡轉化為靈魂之旅

診斷之後幾週,有一天,風和日麗,我和一位摯友在中央公園散步——他是在我最後這項工作上調教我的指導人。我告訴他:「大多數人不會有這個機會。他們要不是病得太重,就是不知道自己快死了。我有這個獨特的機會,將這件事做盡善盡美的規畫。」他看了我一眼,我覺得在他眼神裡的讚賞多過於好奇,但我並不確定。

回到我擔任執行長的日子,我擴大了公司的指導制度,讓每個人都能擁有一位指導人。之後,在邁向死亡之際,我學會如何處理死亡,也忍不住覺得自己有這份責任來分享這次經驗。我想用我所獲得的這份知識來指導人,就算只有一個人也好:

——關於結束人際關係的知識;
——關於充分享受每分每秒,讓時光的流逝似乎真的慢了下來的知識;
——關於比時間更重要的事(我指的並不是愛);
——關於清明與簡單;
——關於需在生活中重新點燃隨緣的態度。

難道這些不是健康的人可學習的事嗎?還是非得等到罹患了絕症之後,才能接受這些想法?

聽起來有些病態,但我的經驗教了我,只要是在自己還能控制的範圍內,每個人都必須花時間思考自己的死亡,也必須花時間思考該如何安排最後的日子。


「往前移」的智慧







photos放大顯示
來源:Carnie Lewis@flickr. CC BY 2.0

有個問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,這個問題是:假使如何死亡是我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決定之一(再次重申,這得是在我們能夠控制的情況下,或至少死亡時間是可以概略估算的),那麼為什麼絕大多數人卻拋棄了這份責任呢?而且這麼做還會犧牲掉自己與還活著的人的利益?至於那些正考慮找個時間規畫自己臨終前數週或數月的人,我有個三個字的建議:往前移。

如果你現在50歲,而你打算等55歲再思考這個問題,往前移;如果你現在30歲,而你打算等20年後再思考這個問題,往前移。

罹患絕症的人會有強烈的動機執行一份更珍惜人生的時間表,而身體健康的人則缺乏處理這種情況的動機(甚至在時候到之前,連花個一分鐘都不肯),只是一旦事到臨頭可能已經太遲了。那是你的損失,甚至可能是你的詛咒。

我有位好友受邀參加一場「文藝復興週末」,也就是一些政治家、藝術家、學界人士、企業領袖、諾貝爾獎得主等人參加的那種令人熱血沸騰的聚會。我的朋友告訴我,那次週末結束前,他們選出幾位參加者,要對在場所有人發表簡短演說,時間不得超過三分鐘。規定是:他們必須想像在演說結束的那一剎那,自己也同時死亡。

我的朋友說:每一篇演說都很引人入勝,但更值得注意的是,內容都很出人意料。有這份榮幸當眾演講的那些人,顯然非常認真地思考過哪些是他們非說不可的話,而且內容往往和是否已是一位參議員、或舉世聞名的物理學家、或執行長會說的話大相逕庭。

往前移。

這並不表示我的觀念完全正確。我有許多事要做,也曾做錯過許多事。在力求充分覺察、活在當下的同時,我的思緒也常忍不住飄向未來或過去。我會生氣、常哭泣,偶爾會鑽牛角尖,想做的事也經常做不到。但我從不曾後悔對自己的生命、對自己生命中最終也最珍貴的時段行使主控權,因為這是我最後一次能夠這麼做。

14年前頓悟的一刻






沒想到一晃眼就過14年。

在我女兒吉娜出生的那一天,護士把她抱到柯琳的臂彎裡。我走到柯琳和剛出世的女兒身旁,眼前的景象令我肅然起敬。我那剛出世的女兒真是美得不得了,即使在誕生的過程中受到點擠壓。在我還沒來得及伸手碰她,她便已伸出手握住我一隻手指,嚇了我一跳。她握得好緊。

我臉色一沉,眼神裡透露著震驚。

那兩天,我彷彿是在濃霧中四處遊蕩。柯琳看得出我心煩意亂、舉止怪異,最後終於忍不住問我。

「怎麼了?」她問道:「你的表現很奇怪。」

我移開視線。

「到底是什麼事?告訴我。」

我再也按耐不住了。「她握住我手指的那一剎那,」我說:「我突然想到,總有一天我必須和她道別。」

這是件幸運的事,也是個詛咒。說哈囉和道再見是一體的兩面。時候到了,就得說再見,不只是告別所有你愛、也愛你的人,也告別了這個世界。

我喜歡當個企業領導人,但死亡陰影一旦降臨,我就再也無法當那樣的人了。在我神智的光亮黯淡之前,在黑影擴大到我再也看不見任何人之前,我最後選擇成為道別的主人。


http://h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AArticle.aspx?ID=ARTL000013564&p=6

書籍簡介
書名:追逐日光
作者:尤金.歐凱利(Eugene O’Kelly)
出版社:商周出版
出版日期:2006/06/15

尤金.歐凱利(Eugene O’Kelly)

一九五二年生於紐約皇后區。自小酷愛棒球,曾以當大聯盟投手為志業。畢業於賓州大學、史丹福商研所。一九七八年與柯琳結婚,育有二女。畢業後即進入KPMG(美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,台灣的會員所為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)工作,二○○二年獲選為美國KMPG的總裁兼執行長。二○○五年受邀至白宮參加布希總統的商業圓桌會議。

二○○五年五月二十四日,因右臉頰麻痺到醫院檢查,六月一日醫生宣判為末期腦瘤,只剩下三?六個月的生命。六月八日辭KPMG總裁兼執行長職務,將剩餘生命積極規劃為「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」。二○○五年九月十日死於家中,享年五十三歲。

洪震宇Ryan
手不釋卷

文章數 : 124
注冊日期 : 2014-07-04

回頂端 向下

回頂端


 
這個論壇的權限:
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