變革之路第21講:共識的建立
Learning303 :: 團隊領導 :: 團隊建立 :: 團隊共識
第1頁(共1頁)
變革之路第21講:共識的建立
變革之路第21講:共識的建立 (2001-07-20)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作 者:陳生民 [ 簡介 ]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當一個會議要求不用表決,而是採用共識性的決議時,它討論的任何議題,都是高度政治性的。最近台灣要召開一個經濟發展會議,執政當局希望採用共識決,朝野各黨都說:「只談經濟,不談政治。」但事實上,在這裡討論的任何議題都是政治性的,例如:影響台灣的經濟問題是兩岸三通,而兩岸三通又牽涉到承認「一個中國」。企業組織也是一樣,平常決策可以由專業及層級來決策,但到了組織需要進行革命性變動時,決策就必須有共識,否則絕對推不動。但是什麼是共識呢?
《等待重生》的作者派克醫生(Scott Pack),也是位團體溝通的專家,他說:「所謂共識,是一個團體的決定。雖然在這個團體中,有些成員並不認為這是最好的決定,可是他們仍然能接受、支持,並對這個決定做出承諾,戮力奉行。這個團體的決定並非經過投票表決而產生的,它是經過公開討論,廣徵意見後而獲得的結果。」許多研究團體動力學的專家也認為:「團體發生的問題,要丟回團體去解決。」不過有人質疑,這也是一般組織學者的質疑:是不是組織現有的體制、主管現有的權責發揮不了作用了,才須在體制外搞一個共識營,動用到共識決?
的確如此。但這也是最吊詭的地方,即使是共識決,最後還是要回到體制內,按既有的階層、權責去推動這些共識。雖然他們有一部份人參加了共識會議,但是如果這些人沒辦法影響其他人時,該怎麼辦?那就是:一開始,就要邀請具有代表性的人來參加,而且要全程參加。儘管參加的人在立場上有很大的分歧,但是對以共識會議解決歧見必須先有共識。否則就不必開會,因為如果連解決歧見的最起碼承諾都沒有,開會或辦共識營只是浪費時間。
有人說:這不就是找人來背書嗎?以前我在協助台汽進行組織變革時,工會的理監事就提出這樣的疑問?我的回答是:確實如此。高度政治性的議題既然是突破現有體制來作,這是一種彈性,但因為未來要執行,還是要回到體制內,那是制度,所以需要有人承諾,也就是背書。那麼,為什麼害怕承諾呢?
因為參加者擔心:主事者缺乏聆聽、溝通的誠意,而要將個人意識強迫與會者接受,這種懷疑與不信任是與會者內心最大的恐懼。怎麼辦?只有靠主事者的人格保證。
許多企業希望我們去協助他們組織共識營,我一定會要求見最高負責人,問他對共識的看法及對共識營的期望?如果他能夠主動求變、全程參與、用心傾聽,我們才會接受這項任務。
企業組織要討論哪些議題都可以,但是要先想想,為什麼要拿到共識營來討論?我認為有以下兩種需要:
1.最高領導者希望坦誠的與組織的成員溝通,這種溝通就是石滋宜博士常說的「價值的溝通」(Value Communication)。不論最高領導者是否有先見或定見,他願意將他的看法以一種平等、尊重的方式與組織成員作面對面的溝通,因為有這樣的誠意,他也許可以說服成員;即使不能,他也能用心傾聽,說不定,需要改變的是自己。
2.變革的後果需要所有成員一起承擔,也就是藉此形成「生命共同體」。有遠見的領導者會在組織的每個策略轉折點提出新的使命、新的挑戰,共識營可以幫助領導者貫徹他的決心;但也有的組織錯過了策略轉折點,造成經營上的危機,這時也需要組織成員同舟共濟,共識營可以幫助領導者凝聚改革的共識;最差的是,組織已經走向衰敗,在楚歌四起中,領導者已經束手無策,共識營是幫助領導者絕地大反攻的唯一途徑。
因此,在這種狀況下,任何議題都是虛假的,只是領導者要拿來和組織成員溝通的媒介。組織成員看到的是領導者用什麼方式表達誠意、展現尊重?甚至會前的溝通、徵詢意見,都是很重要的功課。所以,有一句話很有意義:「共識始於尊重歧異。」有不同的意見需要溝通,但是首先要尊重對方表達不同意見的的權利,有了這樣的氣氛,才有辦法從異中求同,建立真正的共識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作 者:陳生民 [ 簡介 ]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當一個會議要求不用表決,而是採用共識性的決議時,它討論的任何議題,都是高度政治性的。最近台灣要召開一個經濟發展會議,執政當局希望採用共識決,朝野各黨都說:「只談經濟,不談政治。」但事實上,在這裡討論的任何議題都是政治性的,例如:影響台灣的經濟問題是兩岸三通,而兩岸三通又牽涉到承認「一個中國」。企業組織也是一樣,平常決策可以由專業及層級來決策,但到了組織需要進行革命性變動時,決策就必須有共識,否則絕對推不動。但是什麼是共識呢?
《等待重生》的作者派克醫生(Scott Pack),也是位團體溝通的專家,他說:「所謂共識,是一個團體的決定。雖然在這個團體中,有些成員並不認為這是最好的決定,可是他們仍然能接受、支持,並對這個決定做出承諾,戮力奉行。這個團體的決定並非經過投票表決而產生的,它是經過公開討論,廣徵意見後而獲得的結果。」許多研究團體動力學的專家也認為:「團體發生的問題,要丟回團體去解決。」不過有人質疑,這也是一般組織學者的質疑:是不是組織現有的體制、主管現有的權責發揮不了作用了,才須在體制外搞一個共識營,動用到共識決?
的確如此。但這也是最吊詭的地方,即使是共識決,最後還是要回到體制內,按既有的階層、權責去推動這些共識。雖然他們有一部份人參加了共識會議,但是如果這些人沒辦法影響其他人時,該怎麼辦?那就是:一開始,就要邀請具有代表性的人來參加,而且要全程參加。儘管參加的人在立場上有很大的分歧,但是對以共識會議解決歧見必須先有共識。否則就不必開會,因為如果連解決歧見的最起碼承諾都沒有,開會或辦共識營只是浪費時間。
有人說:這不就是找人來背書嗎?以前我在協助台汽進行組織變革時,工會的理監事就提出這樣的疑問?我的回答是:確實如此。高度政治性的議題既然是突破現有體制來作,這是一種彈性,但因為未來要執行,還是要回到體制內,那是制度,所以需要有人承諾,也就是背書。那麼,為什麼害怕承諾呢?
因為參加者擔心:主事者缺乏聆聽、溝通的誠意,而要將個人意識強迫與會者接受,這種懷疑與不信任是與會者內心最大的恐懼。怎麼辦?只有靠主事者的人格保證。
許多企業希望我們去協助他們組織共識營,我一定會要求見最高負責人,問他對共識的看法及對共識營的期望?如果他能夠主動求變、全程參與、用心傾聽,我們才會接受這項任務。
企業組織要討論哪些議題都可以,但是要先想想,為什麼要拿到共識營來討論?我認為有以下兩種需要:
1.最高領導者希望坦誠的與組織的成員溝通,這種溝通就是石滋宜博士常說的「價值的溝通」(Value Communication)。不論最高領導者是否有先見或定見,他願意將他的看法以一種平等、尊重的方式與組織成員作面對面的溝通,因為有這樣的誠意,他也許可以說服成員;即使不能,他也能用心傾聽,說不定,需要改變的是自己。
2.變革的後果需要所有成員一起承擔,也就是藉此形成「生命共同體」。有遠見的領導者會在組織的每個策略轉折點提出新的使命、新的挑戰,共識營可以幫助領導者貫徹他的決心;但也有的組織錯過了策略轉折點,造成經營上的危機,這時也需要組織成員同舟共濟,共識營可以幫助領導者凝聚改革的共識;最差的是,組織已經走向衰敗,在楚歌四起中,領導者已經束手無策,共識營是幫助領導者絕地大反攻的唯一途徑。
因此,在這種狀況下,任何議題都是虛假的,只是領導者要拿來和組織成員溝通的媒介。組織成員看到的是領導者用什麼方式表達誠意、展現尊重?甚至會前的溝通、徵詢意見,都是很重要的功課。所以,有一句話很有意義:「共識始於尊重歧異。」有不同的意見需要溝通,但是首先要尊重對方表達不同意見的的權利,有了這樣的氣氛,才有辦法從異中求同,建立真正的共識。
高明智- 手不釋卷
- 文章數 : 134
注冊日期 : 2014-07-04
Learning303 :: 團隊領導 :: 團隊建立 :: 團隊共識
第1頁(共1頁)
這個論壇的權限:
您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