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earning303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事事如意的溝通

向下

事事如意的溝通 Empty 事事如意的溝通

發表 由 高明智 周日 11月 09, 2014 4:24 pm

事事如意的溝通

溝通、人際關係、EQ是工作職場上永遠都有人談論的課題,也是教育訓練的重要課題。為什麼溝通的問題始終存在?為什麼溝通的訓練效果有限?問題出在那裡?有沒有一種「有效的溝通」加上「人際圓融」的學問?可以突破我們經常遇到的溝通難題與解決我們的人際困境?答案是肯定的,我稱之為「事事如意的溝通」。
傳統的溝通訓練著重在認知的層面,屬於知識的傳授,對於行為的改變有限。到了EQ風行的年代,注意到情緒對於行為的影響,也會從情境的角度去探討人際互動不同的回應,尋求適當的行為表現。當然,自有行為科學以來,也有許多學者致力於自我認知與信念系統(Belief System)對於個人行為的影響。
有了上述基本概念後,我簡單將「事事如意的溝通」定義為「在特定的情境,不受情緒的影響,能夠使用正確的信念,做出有效的溝通,達成人際圓融,事事如意的結果。」並特別強調:學習人際關係一定要由認知與知識的層面提升到行為與能力的層面,甚至更要再提升為一種智慧的修練,才能具備應用自如的能力,使自己的人際溝通事事如意。
從事溝通、人際關係與EQ的教學十多年,直到最近才發現,佛經的「四如意足」早就為人際關係與溝通的智慧提供了非常好的答案,恰好可以補目前行為科學研究的不足,只是一般人沒有機會親近與理解而已,本文將以四個實際的個案來說明什麼是「欲如意足,念如意足,進如意足,慧如意足。」

個案一 開會時遭受莫名的人身攻擊,怎麼辦?
A先生曾擔任某協會總幹事,任期屆滿後擔任指導員。由於與現任總幹事非常熟悉且有某種的決策影響力,有一次在非公開場合總幹事提到有人說現任會計的能力不適任,應該要換掉。A先生表示他也認為現任會計的能力不是很適任,但尊重總幹事的人事決策權。
在A先生正式列席協會會議時,會中總幹事發言說:有人認為我們的會計不適任,連A先生也認為如此,我們是不是請A先生為我們說明一下。
這是一個尷尬、難堪、充滿挑戰的情境,人際的地雷一觸即發,可能傷到會計,可能傷到總幹事,也可能傷到自己,更可能全部都受到傷害。請問你會怎麼辦?
甲、 直接說明你本意不是如此,總幹事扭曲你的意思。
乙、 同意總幹事的說法。
丙、 不同意總幹事的說法,強調這件事我自有看法,但不須要在會議上多所說明或討論。
丁、 說明自己指導員的角色是超然的,會計的任免由總幹事決定,我們絕對尊重總幹事的任何決定。會計的角色在章程上寫的很清楚,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衡量會計是否依法盡到他該盡的職責。

A先生在當下,說出了丁項的那席話。事後,總幹事決定會計繼續留任,姑不論這是不是一個好的決定,事實也很難論斷,這也可以是總幹事的學習過程。總幹事獲得了尊重,而那位會計事後非常感激A先生,每次A先生到協會都會主動噓寒問暖,無話不說,維持非常好的人際關係。
個案一剖析 欲如意足
「欲如意足貴發願,願大志堅菩提現」,不論是溝通或人際關係首先要認清自己的角色,自己處在什麼樣的組織,扮演什麼樣的職位。接著會面臨到第一個關鍵的問題,我應該做什麼事?我可以做什麼事?這就是「欲如意足」的修練,我的欲望是什麼?「欲如意足貴發願,願大志堅菩提現」這句話是說:「想要讓自己的欲望能夠如意圓滿,最重要的是要發願,發一個大願,堅定自己的志向,工作的智慧與人生的智慧就會顯現。」
我們看到A先生提出自己的角色是超然的,發言時是無我的,無私、無欲、無我,唯一的欲是「大願」的欲,是「利行」的欲,只要為組織好,為大家好的事我就去做。另外,他該說就說,並對法令規章非常清楚,並沒有逃避問題,這就是「志堅」的表現,所以有好結果。
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練一書曾提出,個人與願景之間會有一種「創造性的張力」,其實這種創造性的張力說的白話一點就是中國人常講的「願力」。「願有多大,力就有多大」,而願力的產生正是個人將自己的欲處理的恰到好處,因為透過發願將自己的欲與對組織的利益產生了正向的結合。

個案二 決策時想要影響別人,怎麼辦?
B先生是某國營事業獎懲委員會的代表,有一次審理一個懲戒案,當事人是一個年資三十年的駕駛老技工,三十年來從未犯錯,最近一次因為一時疏忽沒有注意換軌,導致所駕駛的小火車翻覆,所幸沒有人員傷亡,損失也不大。
在審查過程中,老技工非常老實,一五一十的陳述當時的狀況,表明不是故意的,也非常坦然的承認自己的錯誤。他的主管在報告時並沒有替他說情,認定完全是這位老技工的錯誤,也沒提到自己的職責。
對於這個案例,不曉得你的觀點如何?你會依法辦事,還是照顧人情?如果你是B先生你會如何做?
甲、 依法給予應有的處罰,因為當事人承認犯錯,他的主管也同意,處罰是理所當然的。
乙、 說明該老技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,換成是你們會做何感想?替他向大家求情,請大家從輕發落。
丙、 舉例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?那有吃燒餅不掉芝麻的道理。還痛斥他的主管無情無義,不替部屬辯護又不負督導的責任。看在老技工三十年都沒犯錯的記錄及情份,如今又已經坦誠認錯了,建議原諒他,不要懲處。
丁、 問大家犯錯是不是該處罰?(回答是),再問大家老技工是不是已經真心誠意的認錯了(回答是),讓我們一起找出一個兼顧法令與人情的方案,讓他不會對公司有怨恨,我們也不會有遺憾,好不好?(回答好),我建議給予口頭警告,告戒他今後要特別注意公安,不可再犯,大家覺得如何?

這個案例最後大家都覺得B先生的建議很有道理,於法也站得住腳,於情更照顧到老技工的心理需求,同時讓所有委員覺得自己做了一個雙贏又有智慧的決策。於是依照B先生的建議,通過給予口頭警告的決議案。
個案二剖析 念如意足
「念如意足在誠正,誠正信實道可証」,想要影響別人要取得別人的信任,要取得別人的信任首先要展現自己的真誠與正直,這就是「念如意足」的修練。念如意足的意思是:「想要在各種想法意念都能如意圓滿,靠的是真誠與正直。有了真誠的信念與正直的行為,信守自己的承諾,建立實實在在的信用與形象之後,只要是對的事、好的事,你都可以去實現它。」
在個案中,B先生想解決問題的態度是真誠的,想為大家好的態度是真誠的,遵守法令的原則是正直的表現,必須要處罰,並給予口頭警告更是信實的行為準則。我們要知道,真正的智慧往往不是處罰與不處罰二分法,有時還存在Yes, but與No, but兩種答案,至少就有四種基本思維。B先生很有智慧的選擇了Yes, but 而且符合念如意足的修練,化解了老技工可能抱憾一輩子的怨,也樹立了組織「包容」的文化,為鼓勵後人認真工作留下了巨大的空間,功德無量。
有人或許會說如此一來會不會形成縱容或鄉愿的文化?其實,這個個案的前提是資深認真的老員工,也經過獎懲委員會充分討論,給予適當的處罰,不是沒有處罰。記住,在任何公司如果任何人都害怕犯錯時,就只會有守成,不會有創新,公司會得到一種慢性病,漸漸失去競爭力而不自知。研究發現,許多高科技公司或是有高度競爭力的公司都有一種不怕犯錯,包容錯誤的文化。

個案三 遇到部屬工作時精神不濟,怎麼辦?
有一天中午上班不久,身為主管的C先生看到部門內一位部屬還趴在桌上睡覺,請問如果你是C先生你會如何做?
甲、 基於督導的職責與紀律的維護,把他叫起來訓斥一頓,要求改進。
乙、 基於關心的角度與了解問題的需要,很有耐心的詢問他,問明原因。
丙、 當作沒看到,讓他自己良心發現,自行改善。
丁、 主動給予兩小時的公假,讓他出去透透氣或休息一下,精神狀態恢復時再回來上班,必要時也可以休半天假。
我們個案的C先生採用了丁項的行為,那位員工因為心情很煩,內心很不平靜,在獲得主管讓他休假兩小時又是公假時,內心感到非常窩心,他真的出去走一走,喝杯咖啡,他突然想到證嚴法師說過的一句話:「一個缺了一角的杯子,換個角度看,它還是一個可以用的杯子,」他也想通了原來「困擾我們的不是事情的本身,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。」並高高興興的回來上班,辦公室同仁都為他高興,也為自己高興,因為有這樣有智慧的主管。
個案三剖析 進如意足
「進如意足當正勤,拔苦予樂重力行」,進是精進的意思,「想要工作生活各方面都能進步如意圓滿,要能夠很正確、很有智慧的努力付出,解決人家的痛苦,給予人家快樂,這不是嘴巴上說說而已,而是要靠實際的行動展現,才能獲得好結果。」
在工作時C先生發現部屬精神不濟睡覺的問題,責罵與詢問都不能解決問題。罵他只是增加他的反感,落得背後被說成一位無情的主管。關心的詢問,「你怎麼了?要不要緊?」通常部屬會回答「沒什麼,我不要緊。」最後也只是一種口惠,英文叫做Lip Service,問題還是沒有解決。
這個案例是要解決問題提升績效,如果選丙項是不負責任的做法,當一個人陷入困境時,往往是自己有一些盲點,問題是不容易有自覺的,所以不容易自己發現,自己好起來。C先生主動提供了一個方法、一個空間、一個啟發點,一個改變,一個尊重,一個時間,一個行動,讓這位部屬在最需要的時候,可以得到身心輕安的機會,啟動了讓事情變好的引擎,才能獲得好結果。
員工身體生病可以請病假,這是法有明文規定,但是心理生病了可不可以請假?答案自然是肯定的,只是以往很多主管不敢准假,以致多年以後衍生成為組織的包袱,組織士氣低落,問題叢生,很難處理。記住,給予兩小時公假,你可以視為是一種教育訓練、員工諮詢、工作教導,或是心理治療假期,而且是組織應該承擔的。這是主管領導方式的一種選擇,這也是主管的權限與職責,這樣做不僅省下了很多可能損失的成本,還提振了組織的士氣。

個案四 發現部屬犯錯,有違反紀律的行為,怎麼辦?
D先生是某工廠的廠長,有一天晚上巡視工廠的時候遠遠發現值班的同仁聚在一起賭博,這是違反紀律的行為,請問如果你是D先生你會如何做?
甲、 直接走過去,取締聚賭的不當行為,給予嚴懲,殺雞警猴。
乙、 算了,當作沒看到,趕快離開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以免不必要的麻煩。
丙、 故意發出聲音,讓他們知道你來了,再過去看看,假裝若無其事。
丁、 記住是那些人,隔天找一個對方信賴的同事告訴他們,廠長知道這件事,而且這是不被允許的,廠長念在懲處後你們的退休金就泡湯了,所以當時沒有走過去。
D廠長選擇了丁選項,事後,不僅工廠不再有賭博的事情,每當廠長巡視工廠時,那位帶頭聚賭的同仁都會主動問廠長要不要抽煙,大家都知道這是他對廠長表達感激與善意的表現,全廠的生產力,品質與公安也都提升許多。
個案四剖析 慧如意足
「慧如意足濟蒼生,慈悲喜捨放長情」,這是一個「慧如意足」的修練,「想要智慧如意圓滿,就要有救濟天下蒼生的心,給人歡喜是慈心,拔人痛苦是悲心,常保快樂是喜心,承擔放下是捨心。不論慈悲喜捨都要有長遠的眼光,長遠的思維,長情大愛的心。」
在個案中,如果他走過去,發現有人聚賭,因為廠長的角色,是不可能不做處罰的,否則何以服眾,又如何交代?如果不過去也不處理,則管理問題依然存在,那天會釀成更大的問題都說不定,因此也不能不處理。如果走過去並裝做若無其事,會給同仁誤認廠長默許我們偶爾可以賭博,只要不要影響工作就好了,這當然也是不對的。
不過去,沒有給他們懲罰,保住了他們的退休金,這是慈悲心。找其他同仁,用口頭的方式告知他們行為的偏差是不被接受的,做好紀律的維護,這是喜捨的智慧。由於廠長慧如意足的修練讓整件事情得以圓滿收場。

以上四個個案剛好說明了「四如意足」的智慧如何在人際關係與溝通扮演關鍵性的角色,而這四種如意的基本修練是從自己的心念開始,包括:惻隱之心,自性皎潔的心,清明自在的心。每個人從淨化人心開始,擁有正確的信念,做正確的事,有智慧的決策,避免了許多無謂的煩惱與內耗,部門間的本位主義與衝突減少了,我們的社會將更祥和,更有競爭力。

(作者高明智,奈普敦學習顧問公司總經理,歡迎轉載,請註明作者及出處)

高明智
手不釋卷

文章數 : 134
注冊日期 : 2014-07-04

回頂端 向下

回頂端


 
這個論壇的權限:
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