儒道墨法治天下
Learning303 :: 團隊領導 :: 有效領導 :: 領導人的修練
第1頁(共1頁)
儒道墨法治天下
儒道墨法治天下
知名散文作家張曉風在<捨不得懷疑>一文中提到,他的父親在90歲高齡,有一次對她說:「我這輩子,國內國外,大江南北,跑的地方也算多了,要說有什麼地方最像桃花源,能『夜不閉戶,路不拾遺』的,那就是別廷芳治下的河南一帶了。」
中國這麼大,在民國初年軍閥割據、抗戰前的亂世裡,中國竟然出現被形容為桃花源這樣的地方,真是令人好奇。張父繼續描述說道。
「這人了不起,好像也沒讀過多少書,是個老粗,但治起事來,清清楚楚。連蔣先生都召見過他。臨去見蔣先生之前,他家裡的人還擔心著,怕他應對不得體,鬧笑話。」
「蔣先生問他怎麼把地方治理得那麼好。他說,也沒啥。好事、該做的事就做起來,不好的事就不讓它有,就是這樣。」
「他有個姪子,好像貪了汙,他也不包庇,照樣拿去槍斃。」
這幾段話讓我很感慨,特別是他說的:「也沒啥。好事、該做的事就做起來,不好的事就不讓它有,就是這樣。」能夠把為政的原則說的這麼簡單,而且具體的把一個區域治理得像桃花源,真是令人景仰三分。我感受到他的那份單純的心,道心,愛人愛己的心。
讀到曉風這篇文章的時候,我正在教授先秦諸子百家的智慧與應用,主要談儒道墨法四家的主要思想,以及在管理上的一些應用。我覺得別廷芳有用到儒道墨法四家的精神,而且用的很好。居於好奇及研究的想法,於是上網搜尋有關他的資料。發現李宗仁回憶錄有特別提到他,百度百科也有他的資料,連地方上都將他的故事拍成別廷芳傳奇的14集電視劇,馮玉祥說他是「怪人偉業」。我想從領導者如何善用儒道墨法精神治天下的角度,以別廷芳的案例來簡單說明為何他能夠成功的關鍵。並與我近來研究諸子百家的總結相呼應,我的結論如下。
1. 亂世用法家,要掌握法的目的與原則,正確推行,立威立信,信賞必罰,必要時還要加上打戰不可少的兵家。
2. 休養用道家,需要休養生息或是前朝已經治理的很好才可以無為而治,個人也要修養道心,才能處事無礙。
3. 太平用儒家,禮樂、仁義、道德如果實行不好,天下會大亂。透過教育可以提升人的品格、能力與文化水平。
4. 領導用墨家,領導人要自律甚嚴,刻苦儉樸,操守廉潔,愛人愛己,愛鄉愛國,整頓社會風尚,帶給人民實際利益。
5. 管理思想沒有好壞之分,合時宜,適用,能夠創造出好結果就是最佳的、最適的思想。
6. 有時要綜合使用,有時要搭配其他家的思想,有時要看組織發展,有時更要看有無人才與機運,才能夠成就功業。
亂世用法家
據說,在他治區之內向無盜竊情事。過路客商如有被竊的,廷芳必查出原物歸還。一次,有一過路布商被偷掉一匹布。此商人貪小利,向別氏報告說有布二匹被竊。別乃下令嚴查,最後只查出一匹,再嚴詰此布商,卒發現他多報一匹圖騙。別氏乃將布商與竊賊一併槍斃示儆,嗣後再無人敢作謊報。
豫西盛產西瓜,往年因偷瓜者多,瓜農損失甚大,廷芳乃佈告四方「偷瓜者死」。一日,他的女婿途中口渴,就在附近瓜田內取一西瓜吃了。事為別廷芳所知,竟即刻吩咐衛兵,推出槍斃。其獨生女兒在旁見狀大恐,抱住父親,嚎啕大哭,為乃夫求情,並訴說,如果丈夫被殺,女兒終身靠誰呢?廷芳把女兒推開說:「槍斃了他,有我養你一輩子!」卒將女婿槍決。
別廷芳建立了嚴密的保甲制度。早在1927年,別廷芳就下令取消各自為政的寨局,全縣建立16個區(次年又改為9個區)、72個聯保、720個保。每10戶為1甲,設甲長。10甲為1保,設保長。10保為1聯保,設聯保主任。8個聯保為一區,設區長。甲長與百姓,甲長與保長,保長與聯保主任,聯保主任與區長實行「連坐」。即一人犯法全家連坐,一家犯法,保甲連坐。
為防止潰兵散勇侵擾危害,外地歹人入境作惡,從1931年起,別廷芳在內鄉全縣推行「五大證」,以防群眾出入本縣縣境,便於糾查,凡無證者、外地人不准入境,確保社會秩序安定。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措施提高了別廷芳的政治威望,為他推行地方自治,提供了政治條件。
別廷芳生長成長在亂世,深知「壞人不除,政治絕難進步」。他仿照歷代統治者的辦法,「治亂世,用重典」,把違背他意志的人統統視為壞人,輕者責罰,重者殺頭、活埋。為禁吸紙煙,他打過賣紙煙的小販,罰過吸紙煙的官員和群眾;為治盜竊,他殺過偷掰包穀穗的小孩和偷扒紅薯的農民;為保護公路,他打過沒執行「雨後鋪沙,雪後掃雪」規定的聯保主任;對妨礙他的勢力或個人,堅決消滅之;對反對他而不便處決的人,則利用打黑槍的辦法剷除之。
別廷芳效法商鞅的執法精神處處可見,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基本上,他的立法也符合法家立法三原則。
1. 必須切合時勢需要。「治民無常,唯法為治。法與時轉則治,治與事宜則有功。…時移而法不易者亂,能眾而禁不變者削。故聖人之治民也,法與時移,而禁與能變。」《韓非子‧心度》
2. 必使人民易知易行。「明主之表易見,故約立;其教易知,故言用;其法易為,故令行。三者立,而上無私心,則下得循法而治。」《韓非子‧用人》
3. 必以利多於弊為前提。「法所以制事,事所以名功也。法有立而有難,權其難而事成則立之;事成而有害,權其害而功多則為之。無難之法,無害之功,天下無有也。」《韓非子‧八說》
別廷芳曾說過:「立法貴於信始,行法在於得人。不得于人,不信於始,雖聖哲無以為治。」法家最重要的是立信、立威,商鞅做到了,別廷芳也做到了。法家最易被疏忽的行法與得人,他注意到了,並加以實踐。孟子離婁上篇:「徒法不足以自行,徒善不足以為政」。我認為法要搭配善,也就是儒家的仁,或是道家的道,別廷芳也做到了。請參考後文,我只能致上萬方的敬佩之意。
領導用墨家
還有,在豫西煙、賭、香煙皆在嚴禁之列。當時在河南各縣,鴉片幾公開買賣。但是廷芳規定,他的區域內鴉片與香煙過境則可,買賣則不可。抗戰之初,物價波動甚巨。某次廷芳忽發現他的兒子囤積了一批鴉片,便立刻責令燒毀。他兒子辯說:「政府還許可公開買賣呢!你不許在境內買賣,也該讓我運出境去!」廷芳說:「政府許可,咱家不許可!」兒子不敢再辯,便當眾把鴉片全部燒毀了。
政府許可,咱家不許可,這是墨家特有的精神,墨者必須服從鉅子的領導與墨家內部的法律。禁賭、禁煙也有匡正社會風氣的作用,一切以公利不以私利為考量,注意到賭博、鴉片、紙煙可能對社會帶來的危害,給予制止,這是墨家的精神。
別廷芳地方自治首先從軍事入手,他將內鄉(當時包括西峽)全縣凡16歲至40歲的男丁,除公務人員、在校學生及病殘者外,按年齡、體力、家庭男丁的多寡分編為9個團,12個常備營和18個後備營以及由16歲至40歲未參加常備營、後備營的男丁組建成預備隊。常備營即為職業兵;後備營是經過訓練後發給槍支返家務農,一旦有事,招之即來;預備隊具有員警性質,維護地方治安。
在經濟上,別廷芳大辦農業,植樹造林,興修水利,治河改地。自1929年開始,邀請具有科學技術知識和植樹造林經驗的陳鳳桐、賀體等人籌畫和領導內鄉縣的工業、農業和林業生產。每年冬天,便徵調數以萬計的民工,浚河挖渠,修堤築壩,植樹造林。經過多年經營,在內鄉縣境內的湍河、默河、丁河、老鸛河等河岸增開稻田670多頃,山坡、河岸、路旁植樹8000多萬株,修築渠堤145道。1934年,別廷芳親自主持參加修築起石龍堰大渠(又稱別公堰),用來發電,並能灌溉666.7公頃土地,至今仍在發揮著效益。別廷芳還大力創辦工業。開辦了水電廠、燈泡廠、絲綢廠、玻璃廠、造紙廠、鐵鍋廠、釀酒廠、農具修造所等。別廷芳還頒佈了推行禁止吸大煙、禁吸紙煙、禁用洋靛、禁用洋貨、禁止賭博的「五大禁」的命令,以此保護地方工業,整頓社會風尚。
別廷芳當初雖提出了實行內鄉地方自治,但到底怎樣自治,如何建設內鄉,他並沒有具體辦法,後來所以能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地方自治辦法,是由於他善於聽取、接受一些志士仁人的建議,並任用了一些自治派人物的結果。墨子尚同中:「故古之聖王治天下也,其所差論以自左右羽翼者皆良,外為之人助之視聽者眾。故與人謀事,先人得之。與人舉事,先人成之。光譽令聞,先人發之。唯信身而從事,故利若此。古者有語焉,曰:『一目之視也,不若二目之視也。一耳之聽也,不若二耳之聽也。一手之操也,不若二手之強也。』夫唯能信身而從事,故利若此。」意思是說,領導人在抉擇解決問題的意見時,要聽取、接受一些志士賢才的建議。而且能夠做他的眼睛幫他看,做他的耳朵幫他聽的人,這種人要多。領導人也要尊敬他們,重用他們,別廷芳做到了。
以上都是墨家的精神,更令後人景仰的是,「廷芳一生廉潔,幼時家中僅有三畝地,死後遺產仍是三畝地,也可說很難得的了。」觀之當今領導人,有幾人是上台時下台後財產一點都沒有增加的?這更是墨者「摩頂放踵,利天下,為之」的大我精神。
太平用儒家
在教育方面,別廷芳注意興辦教育,培養人才。他提倡以儒學為主要教學內容,還講授地方自治,講授植樹、種田、修路、辦電等知識。別廷芳在其幕僚、屬下程炳傳、符春軒、陳鳳桐等人合力下,編寫了《地方自治》、《治河改地》、《植樹經驗談》、《民眾課本》等書,作為在校學生和強制推行民眾掃盲的必修課程。別廷芳曾說過,立法貴於信始,行法在於得人。不得于人,不信於始,雖聖哲無以為治。因而,他廣辦學校,發展教育,為地方自治培養各方面人才。別廷芳由舉辦訓練班發展到辦專業教育、普通中小學教育和成人教育。1931年,別廷芳在西峽口南關關帝廟創辦公文講習所,訓練自治指導人員。1933年建立農林自治指導班,培養地方自治骨幹。同年,與鄧縣、鎮平、淅川合辦培養小學教師的宛西鄉村師範,並設有培養地方自治幹部的自治班。當時的區長、鄉長、聯保主任、保長多是宛西鄉村師範學校畢業的(俗稱天寧寺師範)。該學校既開設理論課程,又在學校開闢的實驗區裡從事修路、種田、造林等實驗,還將體育課改為軍事訓練課。
據1938年統計,內鄉縣共辦小學235所,各區、保均設立小學。宛西鄉村師範學校1所。另外,全縣各保至少辦1所民眾學校(夜校),進行掃盲、識字教育。為了提高教師的業務水準和教學品質,別廷芳還聘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的張含清等人,到內鄉縣訓練師資。1936年,別廷芳下令內鄉縣教育局等,對全縣小學教師進行鑒定。對不合格人員再進行集訓,別廷芳通過自己創辦的各類學校培養的人員,派至各區、鄉,擔任自治指導員、聯保主任、保長、教育委員、學校校長、農場或林場場長等職,使其推行地方自治有了組織保證。同時,通過各類學校的創辦,使內鄉縣呈現出文化猛進、教育繁榮的局面。
別廷芳把他的自治理論與孫中山的建國大綱聯繫起來,從根治窮亂做起,很自然的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。他發現要具體解決當前迫切的社會問題,需要有人才,人才不夠就要辦教育,而教育無形中為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。很難得的是他雖目不識丁,但奉行儒家思想,個人也尊師重道。他請來有儒者思維與風範的學者導師,樂意去配合與推動。
儒家教育認為人的本性都是善的,仁、義、禮、智這些善端是人們本來就擁有的,求則得之,舍則失之。因此在管理上,管理者必須肯定人的善性,透過自己的道德操守、正派經營,來感化、激發被管理者的價值自覺。擴充他的善端,使他能夠體會到在工作中的精神價值。負責的工作態度正是他人性之善的展現,孝敬父母、照顧家庭、友愛同事、都是完善他生命的方式。這樣的儒家教育,使人民真正的提升道德的修養與文化的品質。由於儒家的教育,結合上述法家的法治,墨家的領導思想,使得別廷芳推行的地方自治完全的順乎民心,具有一股強大的、特殊的、微妙的、堅韌的生命力。讓豫西做到接近禮運大同篇描述的「夜不閉戶,路不拾遺,村村無訟,家家有餘」的理想境界。
休養用道家
關於別廷芳的事蹟與故事,當地人及與他共事過的人有很多的傳說。但一直到青年作家牛硯秋在漫渙舊事間鍥而不捨地尋索真相,遍訪當時的百姓、老兵多人,蒐集史料、追查線索,完成二十萬言紀實文學,<桑麻遍野>,才勾勒出這一段史實全貌。如果只就資料本身,從表明上很容易看到我上面寫的法家,例如槍斃人,儒家,例如辦教育,墨家,例如刻苦儉樸。但是,道家的做法在那裡呢?道家思想本來就是比較難以理解的,這要從歷史時空的發展,個人內在思想心法,去理解、去體會,可以看出別廷芳具有一定程度的道家精神。
首先,「無為」被道家認為是「道」的重要特徵之一。但它不是指不作為,而是指經過深思熟慮,不做違反道的行為。
「無為而治者,其舜也與?夫何為哉?恭己正南面而已。」這句話是說無為而治的代表之一就是舜帝,他如何做呢?他謙卑恭敬的自我要求,做好本份該做的事而已,南面是指帝王該做的事,正是做正確的事,把事做好叫正。
道家認識到任何違反道的行為,此行為本身都是沒有必要的。只會徒勞無功或帶來傷害而已。
道家認為,可以言說的道就不是那常道。道就是天地萬物的道理,也是一種客觀的規律。就管理而言,也就是人、事、物彼此互動變化的律則,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。人類只能遵循規律,利用規律來為人類服務,而不能改變規律,製造規律。
老子所說的無為,就是要求法「道」而行,即遵循規律去辦事,不要強求,不要妄動,不要去做那些違背「道」違背規律的事情。
當我們懂得這樣的道理,再看看當時的時空背景。自民元鼎革以來,豫西的內鄉、鎮平等七縣即以多匪著稱。官兵不時來剿,亦屬無效。民國十年前後,西北軍張之江部有秘書長某,係豫西人。因感于故鄉糜爛,盜匪如毛,乃憤然辭職,還鎮平縣故鄉,辦理民團防匪。此人為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生,原係一文人,但是他當了七縣民團總指揮之後,卻一本「治亂國,用重典」之義,大開殺戒。凡查出一家有匪,則闔戶皆誅。因此殺人如麻,而地方匪患賴以肅清。此人頭腦新穎,對地方革新建設頗為注意。如開水利、興教育、放纏足等,百廢俱興。所以他殺人雖多而豫西人士對他卻稱頌備至。不幸他結怨太多,終為仇人刺死。此人死後,代之而起者便是別廷芳。別延芳為河南內鄉人,原在民團內當班長,目不識丁。因其為人忠實能幹,逐歲升遷,其上司死後遂為地方商民推戴為總指揮。
時局亂,盜匪多,百姓窮,居不安,民不聊生。這時候,什麼叫做道?能夠不亂,能夠勦匪,能夠讓百姓富起來,安居樂業,繁榮幸福的方法就是「道」。
根據記載,從清末民初開始,政治腐敗,內外交困,地方官員貪污中飽,豪紳地主階級壓迫剝削的加重,使農村凋敝,民不聊生,不少農民求生無路,被迫鋌而走險。一些地痞流氓乘機拉杆結夥,四處搶劫,政府軟弱無力,左右不了大局。新舊軍閥各據一方,你爭我奪,連年混戰。地方上的各種武力,為求生存和發展,自找靠山,攻城掠地,勝者占地為王,敗者潰散為匪。加之內鄉縣地處豫陝交界,境內大山綿延,交通不便,易於隱蔽,加重了全縣的貧困與混亂。這種局面,不僅農民無法改變,就連當時的政府也無能為力。
老子說:「反者,道之動。」萬物的變化發展的方向就是「反」,而「反」有葉落歸根之意、有物極必反之意,也有相反相成之意。
老子認為無論是天道也好,人道也好,都逃脫不了這樣的一條規律,所以在管理原則上,也特別強調這種相反相成,守弱居下的思想,強調要從對立的雙方去把握管理的精髓,要努力創造條件去促使事物向有利的方向轉化。
別廷芳遵循反者道之動的原則,努力創造條件去促使事物向有利的方向轉化做事,老百姓都支持他,這就是道。而且他既然被推為領導人,做好一位領導人該做的事,也是完全符合老子所說的「道」。
老子說:「古之善為道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識。夫唯不可識,故強為之容:豫兮若冬涉川,猶兮若畏四鄰,儼兮其若客,渙兮若冰之將釋,敦兮其若樸,曠兮其若谷,渾兮其若濁。孰能濁以靜之徐清﹖孰能安以動之徐生﹖保此道者,不欲盈。夫唯不盈,故能蔽而新成。」
讓我們看一段李宗仁回憶錄的描述,「抗戰前河南省主席劉峙對別氏便蓄意誅鋤,屢召廷芳往開封,廷芳皆不敢去。徐州會戰後,我方主要戰略是發動全盤遊擊戰,像別廷芳這種人正是政府所應當鼓勵的。蔣先生在漢曾電召別氏一晤。廷芳因知許多中央大員不滿意他,不敢貿然前往。因為按戰鬥序列,他的遊擊隊屬五戰區指揮,所以他特地到宋埠來看我。我勸他速去武漢晉謁蔣先生,並擔保其無事,別氏才欣然就道。」
「蔣先生問他怎麼把地方治理得那麼好。他說,也沒啥。好事、該做的事就做起來,不好的事就不讓它有,就是這樣。」以上這兩段描寫,完全符合老子說的道。我翻譯如下:「古時候很會遵循道的人,微妙玄通,很深奧,有時候你看不出來,因為看不出來,如果勉強要形容一下就像:做準備的時候像冬天要渡河般戒慎恐懼,不敢亂動好像很害怕四週的鄰居,不敢太隨便就好像自己是在人家作客一般,看起來有點散散的就好像要溶化的冰塊一般,很敦厚老實看起來就是很實在,看起來很坦白就像開闊的山谷一眼望穿沒有隱瞞,外表很普通看起來也不是很聰明伶俐。」
「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勢成之。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。道之尊,德之貴,夫莫之命而常自然。故道生之,德畜之,長之育之,成之熟之,養之覆之。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。是謂玄德。」這段老子道德經的最後幾句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是說,因你的關係而產生的,不佔有也不貪求;是你做出來的一片天,不依賴也不靠勢;自己已經有足夠能力,不主宰也不出頭。能夠做到這個境界叫做奧妙高深一般人難以理解的德行。
後記
沒想到當初資料最少的道家,我花了多一倍的篇幅說明。因為,這是比較難理解的。別廷芳是一個傳奇人物,又處在一個情勢複雜的時代,從世俗角度看,他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,但這一切我們得暫且拋開。寫這篇文章,沒有要褒貶任何人,而是藉用他一生事蹟的例子,說明其中有那些是儒道墨法的精神與做法,做為後人方便學習的教材。有一句話說,成功的經驗都是有價值的。如果你能夠從本文的援引分析中,了解儒道墨法的理念、做法的一部份;能夠真正地體認到領導人該有的思維與做法,幫助你自己及你領導的組織,這是我的初衷。
知名散文作家張曉風在<捨不得懷疑>一文中提到,他的父親在90歲高齡,有一次對她說:「我這輩子,國內國外,大江南北,跑的地方也算多了,要說有什麼地方最像桃花源,能『夜不閉戶,路不拾遺』的,那就是別廷芳治下的河南一帶了。」
中國這麼大,在民國初年軍閥割據、抗戰前的亂世裡,中國竟然出現被形容為桃花源這樣的地方,真是令人好奇。張父繼續描述說道。
「這人了不起,好像也沒讀過多少書,是個老粗,但治起事來,清清楚楚。連蔣先生都召見過他。臨去見蔣先生之前,他家裡的人還擔心著,怕他應對不得體,鬧笑話。」
「蔣先生問他怎麼把地方治理得那麼好。他說,也沒啥。好事、該做的事就做起來,不好的事就不讓它有,就是這樣。」
「他有個姪子,好像貪了汙,他也不包庇,照樣拿去槍斃。」
這幾段話讓我很感慨,特別是他說的:「也沒啥。好事、該做的事就做起來,不好的事就不讓它有,就是這樣。」能夠把為政的原則說的這麼簡單,而且具體的把一個區域治理得像桃花源,真是令人景仰三分。我感受到他的那份單純的心,道心,愛人愛己的心。
讀到曉風這篇文章的時候,我正在教授先秦諸子百家的智慧與應用,主要談儒道墨法四家的主要思想,以及在管理上的一些應用。我覺得別廷芳有用到儒道墨法四家的精神,而且用的很好。居於好奇及研究的想法,於是上網搜尋有關他的資料。發現李宗仁回憶錄有特別提到他,百度百科也有他的資料,連地方上都將他的故事拍成別廷芳傳奇的14集電視劇,馮玉祥說他是「怪人偉業」。我想從領導者如何善用儒道墨法精神治天下的角度,以別廷芳的案例來簡單說明為何他能夠成功的關鍵。並與我近來研究諸子百家的總結相呼應,我的結論如下。
1. 亂世用法家,要掌握法的目的與原則,正確推行,立威立信,信賞必罰,必要時還要加上打戰不可少的兵家。
2. 休養用道家,需要休養生息或是前朝已經治理的很好才可以無為而治,個人也要修養道心,才能處事無礙。
3. 太平用儒家,禮樂、仁義、道德如果實行不好,天下會大亂。透過教育可以提升人的品格、能力與文化水平。
4. 領導用墨家,領導人要自律甚嚴,刻苦儉樸,操守廉潔,愛人愛己,愛鄉愛國,整頓社會風尚,帶給人民實際利益。
5. 管理思想沒有好壞之分,合時宜,適用,能夠創造出好結果就是最佳的、最適的思想。
6. 有時要綜合使用,有時要搭配其他家的思想,有時要看組織發展,有時更要看有無人才與機運,才能夠成就功業。
亂世用法家
據說,在他治區之內向無盜竊情事。過路客商如有被竊的,廷芳必查出原物歸還。一次,有一過路布商被偷掉一匹布。此商人貪小利,向別氏報告說有布二匹被竊。別乃下令嚴查,最後只查出一匹,再嚴詰此布商,卒發現他多報一匹圖騙。別氏乃將布商與竊賊一併槍斃示儆,嗣後再無人敢作謊報。
豫西盛產西瓜,往年因偷瓜者多,瓜農損失甚大,廷芳乃佈告四方「偷瓜者死」。一日,他的女婿途中口渴,就在附近瓜田內取一西瓜吃了。事為別廷芳所知,竟即刻吩咐衛兵,推出槍斃。其獨生女兒在旁見狀大恐,抱住父親,嚎啕大哭,為乃夫求情,並訴說,如果丈夫被殺,女兒終身靠誰呢?廷芳把女兒推開說:「槍斃了他,有我養你一輩子!」卒將女婿槍決。
別廷芳建立了嚴密的保甲制度。早在1927年,別廷芳就下令取消各自為政的寨局,全縣建立16個區(次年又改為9個區)、72個聯保、720個保。每10戶為1甲,設甲長。10甲為1保,設保長。10保為1聯保,設聯保主任。8個聯保為一區,設區長。甲長與百姓,甲長與保長,保長與聯保主任,聯保主任與區長實行「連坐」。即一人犯法全家連坐,一家犯法,保甲連坐。
為防止潰兵散勇侵擾危害,外地歹人入境作惡,從1931年起,別廷芳在內鄉全縣推行「五大證」,以防群眾出入本縣縣境,便於糾查,凡無證者、外地人不准入境,確保社會秩序安定。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措施提高了別廷芳的政治威望,為他推行地方自治,提供了政治條件。
別廷芳生長成長在亂世,深知「壞人不除,政治絕難進步」。他仿照歷代統治者的辦法,「治亂世,用重典」,把違背他意志的人統統視為壞人,輕者責罰,重者殺頭、活埋。為禁吸紙煙,他打過賣紙煙的小販,罰過吸紙煙的官員和群眾;為治盜竊,他殺過偷掰包穀穗的小孩和偷扒紅薯的農民;為保護公路,他打過沒執行「雨後鋪沙,雪後掃雪」規定的聯保主任;對妨礙他的勢力或個人,堅決消滅之;對反對他而不便處決的人,則利用打黑槍的辦法剷除之。
別廷芳效法商鞅的執法精神處處可見,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基本上,他的立法也符合法家立法三原則。
1. 必須切合時勢需要。「治民無常,唯法為治。法與時轉則治,治與事宜則有功。…時移而法不易者亂,能眾而禁不變者削。故聖人之治民也,法與時移,而禁與能變。」《韓非子‧心度》
2. 必使人民易知易行。「明主之表易見,故約立;其教易知,故言用;其法易為,故令行。三者立,而上無私心,則下得循法而治。」《韓非子‧用人》
3. 必以利多於弊為前提。「法所以制事,事所以名功也。法有立而有難,權其難而事成則立之;事成而有害,權其害而功多則為之。無難之法,無害之功,天下無有也。」《韓非子‧八說》
別廷芳曾說過:「立法貴於信始,行法在於得人。不得于人,不信於始,雖聖哲無以為治。」法家最重要的是立信、立威,商鞅做到了,別廷芳也做到了。法家最易被疏忽的行法與得人,他注意到了,並加以實踐。孟子離婁上篇:「徒法不足以自行,徒善不足以為政」。我認為法要搭配善,也就是儒家的仁,或是道家的道,別廷芳也做到了。請參考後文,我只能致上萬方的敬佩之意。
領導用墨家
還有,在豫西煙、賭、香煙皆在嚴禁之列。當時在河南各縣,鴉片幾公開買賣。但是廷芳規定,他的區域內鴉片與香煙過境則可,買賣則不可。抗戰之初,物價波動甚巨。某次廷芳忽發現他的兒子囤積了一批鴉片,便立刻責令燒毀。他兒子辯說:「政府還許可公開買賣呢!你不許在境內買賣,也該讓我運出境去!」廷芳說:「政府許可,咱家不許可!」兒子不敢再辯,便當眾把鴉片全部燒毀了。
政府許可,咱家不許可,這是墨家特有的精神,墨者必須服從鉅子的領導與墨家內部的法律。禁賭、禁煙也有匡正社會風氣的作用,一切以公利不以私利為考量,注意到賭博、鴉片、紙煙可能對社會帶來的危害,給予制止,這是墨家的精神。
別廷芳地方自治首先從軍事入手,他將內鄉(當時包括西峽)全縣凡16歲至40歲的男丁,除公務人員、在校學生及病殘者外,按年齡、體力、家庭男丁的多寡分編為9個團,12個常備營和18個後備營以及由16歲至40歲未參加常備營、後備營的男丁組建成預備隊。常備營即為職業兵;後備營是經過訓練後發給槍支返家務農,一旦有事,招之即來;預備隊具有員警性質,維護地方治安。
在經濟上,別廷芳大辦農業,植樹造林,興修水利,治河改地。自1929年開始,邀請具有科學技術知識和植樹造林經驗的陳鳳桐、賀體等人籌畫和領導內鄉縣的工業、農業和林業生產。每年冬天,便徵調數以萬計的民工,浚河挖渠,修堤築壩,植樹造林。經過多年經營,在內鄉縣境內的湍河、默河、丁河、老鸛河等河岸增開稻田670多頃,山坡、河岸、路旁植樹8000多萬株,修築渠堤145道。1934年,別廷芳親自主持參加修築起石龍堰大渠(又稱別公堰),用來發電,並能灌溉666.7公頃土地,至今仍在發揮著效益。別廷芳還大力創辦工業。開辦了水電廠、燈泡廠、絲綢廠、玻璃廠、造紙廠、鐵鍋廠、釀酒廠、農具修造所等。別廷芳還頒佈了推行禁止吸大煙、禁吸紙煙、禁用洋靛、禁用洋貨、禁止賭博的「五大禁」的命令,以此保護地方工業,整頓社會風尚。
別廷芳當初雖提出了實行內鄉地方自治,但到底怎樣自治,如何建設內鄉,他並沒有具體辦法,後來所以能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地方自治辦法,是由於他善於聽取、接受一些志士仁人的建議,並任用了一些自治派人物的結果。墨子尚同中:「故古之聖王治天下也,其所差論以自左右羽翼者皆良,外為之人助之視聽者眾。故與人謀事,先人得之。與人舉事,先人成之。光譽令聞,先人發之。唯信身而從事,故利若此。古者有語焉,曰:『一目之視也,不若二目之視也。一耳之聽也,不若二耳之聽也。一手之操也,不若二手之強也。』夫唯能信身而從事,故利若此。」意思是說,領導人在抉擇解決問題的意見時,要聽取、接受一些志士賢才的建議。而且能夠做他的眼睛幫他看,做他的耳朵幫他聽的人,這種人要多。領導人也要尊敬他們,重用他們,別廷芳做到了。
以上都是墨家的精神,更令後人景仰的是,「廷芳一生廉潔,幼時家中僅有三畝地,死後遺產仍是三畝地,也可說很難得的了。」觀之當今領導人,有幾人是上台時下台後財產一點都沒有增加的?這更是墨者「摩頂放踵,利天下,為之」的大我精神。
太平用儒家
在教育方面,別廷芳注意興辦教育,培養人才。他提倡以儒學為主要教學內容,還講授地方自治,講授植樹、種田、修路、辦電等知識。別廷芳在其幕僚、屬下程炳傳、符春軒、陳鳳桐等人合力下,編寫了《地方自治》、《治河改地》、《植樹經驗談》、《民眾課本》等書,作為在校學生和強制推行民眾掃盲的必修課程。別廷芳曾說過,立法貴於信始,行法在於得人。不得于人,不信於始,雖聖哲無以為治。因而,他廣辦學校,發展教育,為地方自治培養各方面人才。別廷芳由舉辦訓練班發展到辦專業教育、普通中小學教育和成人教育。1931年,別廷芳在西峽口南關關帝廟創辦公文講習所,訓練自治指導人員。1933年建立農林自治指導班,培養地方自治骨幹。同年,與鄧縣、鎮平、淅川合辦培養小學教師的宛西鄉村師範,並設有培養地方自治幹部的自治班。當時的區長、鄉長、聯保主任、保長多是宛西鄉村師範學校畢業的(俗稱天寧寺師範)。該學校既開設理論課程,又在學校開闢的實驗區裡從事修路、種田、造林等實驗,還將體育課改為軍事訓練課。
據1938年統計,內鄉縣共辦小學235所,各區、保均設立小學。宛西鄉村師範學校1所。另外,全縣各保至少辦1所民眾學校(夜校),進行掃盲、識字教育。為了提高教師的業務水準和教學品質,別廷芳還聘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的張含清等人,到內鄉縣訓練師資。1936年,別廷芳下令內鄉縣教育局等,對全縣小學教師進行鑒定。對不合格人員再進行集訓,別廷芳通過自己創辦的各類學校培養的人員,派至各區、鄉,擔任自治指導員、聯保主任、保長、教育委員、學校校長、農場或林場場長等職,使其推行地方自治有了組織保證。同時,通過各類學校的創辦,使內鄉縣呈現出文化猛進、教育繁榮的局面。
別廷芳把他的自治理論與孫中山的建國大綱聯繫起來,從根治窮亂做起,很自然的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。他發現要具體解決當前迫切的社會問題,需要有人才,人才不夠就要辦教育,而教育無形中為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。很難得的是他雖目不識丁,但奉行儒家思想,個人也尊師重道。他請來有儒者思維與風範的學者導師,樂意去配合與推動。
儒家教育認為人的本性都是善的,仁、義、禮、智這些善端是人們本來就擁有的,求則得之,舍則失之。因此在管理上,管理者必須肯定人的善性,透過自己的道德操守、正派經營,來感化、激發被管理者的價值自覺。擴充他的善端,使他能夠體會到在工作中的精神價值。負責的工作態度正是他人性之善的展現,孝敬父母、照顧家庭、友愛同事、都是完善他生命的方式。這樣的儒家教育,使人民真正的提升道德的修養與文化的品質。由於儒家的教育,結合上述法家的法治,墨家的領導思想,使得別廷芳推行的地方自治完全的順乎民心,具有一股強大的、特殊的、微妙的、堅韌的生命力。讓豫西做到接近禮運大同篇描述的「夜不閉戶,路不拾遺,村村無訟,家家有餘」的理想境界。
休養用道家
關於別廷芳的事蹟與故事,當地人及與他共事過的人有很多的傳說。但一直到青年作家牛硯秋在漫渙舊事間鍥而不捨地尋索真相,遍訪當時的百姓、老兵多人,蒐集史料、追查線索,完成二十萬言紀實文學,<桑麻遍野>,才勾勒出這一段史實全貌。如果只就資料本身,從表明上很容易看到我上面寫的法家,例如槍斃人,儒家,例如辦教育,墨家,例如刻苦儉樸。但是,道家的做法在那裡呢?道家思想本來就是比較難以理解的,這要從歷史時空的發展,個人內在思想心法,去理解、去體會,可以看出別廷芳具有一定程度的道家精神。
首先,「無為」被道家認為是「道」的重要特徵之一。但它不是指不作為,而是指經過深思熟慮,不做違反道的行為。
「無為而治者,其舜也與?夫何為哉?恭己正南面而已。」這句話是說無為而治的代表之一就是舜帝,他如何做呢?他謙卑恭敬的自我要求,做好本份該做的事而已,南面是指帝王該做的事,正是做正確的事,把事做好叫正。
道家認識到任何違反道的行為,此行為本身都是沒有必要的。只會徒勞無功或帶來傷害而已。
道家認為,可以言說的道就不是那常道。道就是天地萬物的道理,也是一種客觀的規律。就管理而言,也就是人、事、物彼此互動變化的律則,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。人類只能遵循規律,利用規律來為人類服務,而不能改變規律,製造規律。
老子所說的無為,就是要求法「道」而行,即遵循規律去辦事,不要強求,不要妄動,不要去做那些違背「道」違背規律的事情。
當我們懂得這樣的道理,再看看當時的時空背景。自民元鼎革以來,豫西的內鄉、鎮平等七縣即以多匪著稱。官兵不時來剿,亦屬無效。民國十年前後,西北軍張之江部有秘書長某,係豫西人。因感于故鄉糜爛,盜匪如毛,乃憤然辭職,還鎮平縣故鄉,辦理民團防匪。此人為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生,原係一文人,但是他當了七縣民團總指揮之後,卻一本「治亂國,用重典」之義,大開殺戒。凡查出一家有匪,則闔戶皆誅。因此殺人如麻,而地方匪患賴以肅清。此人頭腦新穎,對地方革新建設頗為注意。如開水利、興教育、放纏足等,百廢俱興。所以他殺人雖多而豫西人士對他卻稱頌備至。不幸他結怨太多,終為仇人刺死。此人死後,代之而起者便是別廷芳。別延芳為河南內鄉人,原在民團內當班長,目不識丁。因其為人忠實能幹,逐歲升遷,其上司死後遂為地方商民推戴為總指揮。
時局亂,盜匪多,百姓窮,居不安,民不聊生。這時候,什麼叫做道?能夠不亂,能夠勦匪,能夠讓百姓富起來,安居樂業,繁榮幸福的方法就是「道」。
根據記載,從清末民初開始,政治腐敗,內外交困,地方官員貪污中飽,豪紳地主階級壓迫剝削的加重,使農村凋敝,民不聊生,不少農民求生無路,被迫鋌而走險。一些地痞流氓乘機拉杆結夥,四處搶劫,政府軟弱無力,左右不了大局。新舊軍閥各據一方,你爭我奪,連年混戰。地方上的各種武力,為求生存和發展,自找靠山,攻城掠地,勝者占地為王,敗者潰散為匪。加之內鄉縣地處豫陝交界,境內大山綿延,交通不便,易於隱蔽,加重了全縣的貧困與混亂。這種局面,不僅農民無法改變,就連當時的政府也無能為力。
老子說:「反者,道之動。」萬物的變化發展的方向就是「反」,而「反」有葉落歸根之意、有物極必反之意,也有相反相成之意。
老子認為無論是天道也好,人道也好,都逃脫不了這樣的一條規律,所以在管理原則上,也特別強調這種相反相成,守弱居下的思想,強調要從對立的雙方去把握管理的精髓,要努力創造條件去促使事物向有利的方向轉化。
別廷芳遵循反者道之動的原則,努力創造條件去促使事物向有利的方向轉化做事,老百姓都支持他,這就是道。而且他既然被推為領導人,做好一位領導人該做的事,也是完全符合老子所說的「道」。
老子說:「古之善為道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識。夫唯不可識,故強為之容:豫兮若冬涉川,猶兮若畏四鄰,儼兮其若客,渙兮若冰之將釋,敦兮其若樸,曠兮其若谷,渾兮其若濁。孰能濁以靜之徐清﹖孰能安以動之徐生﹖保此道者,不欲盈。夫唯不盈,故能蔽而新成。」
讓我們看一段李宗仁回憶錄的描述,「抗戰前河南省主席劉峙對別氏便蓄意誅鋤,屢召廷芳往開封,廷芳皆不敢去。徐州會戰後,我方主要戰略是發動全盤遊擊戰,像別廷芳這種人正是政府所應當鼓勵的。蔣先生在漢曾電召別氏一晤。廷芳因知許多中央大員不滿意他,不敢貿然前往。因為按戰鬥序列,他的遊擊隊屬五戰區指揮,所以他特地到宋埠來看我。我勸他速去武漢晉謁蔣先生,並擔保其無事,別氏才欣然就道。」
「蔣先生問他怎麼把地方治理得那麼好。他說,也沒啥。好事、該做的事就做起來,不好的事就不讓它有,就是這樣。」以上這兩段描寫,完全符合老子說的道。我翻譯如下:「古時候很會遵循道的人,微妙玄通,很深奧,有時候你看不出來,因為看不出來,如果勉強要形容一下就像:做準備的時候像冬天要渡河般戒慎恐懼,不敢亂動好像很害怕四週的鄰居,不敢太隨便就好像自己是在人家作客一般,看起來有點散散的就好像要溶化的冰塊一般,很敦厚老實看起來就是很實在,看起來很坦白就像開闊的山谷一眼望穿沒有隱瞞,外表很普通看起來也不是很聰明伶俐。」
「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勢成之。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。道之尊,德之貴,夫莫之命而常自然。故道生之,德畜之,長之育之,成之熟之,養之覆之。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。是謂玄德。」這段老子道德經的最後幾句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是說,因你的關係而產生的,不佔有也不貪求;是你做出來的一片天,不依賴也不靠勢;自己已經有足夠能力,不主宰也不出頭。能夠做到這個境界叫做奧妙高深一般人難以理解的德行。
後記
沒想到當初資料最少的道家,我花了多一倍的篇幅說明。因為,這是比較難理解的。別廷芳是一個傳奇人物,又處在一個情勢複雜的時代,從世俗角度看,他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,但這一切我們得暫且拋開。寫這篇文章,沒有要褒貶任何人,而是藉用他一生事蹟的例子,說明其中有那些是儒道墨法的精神與做法,做為後人方便學習的教材。有一句話說,成功的經驗都是有價值的。如果你能夠從本文的援引分析中,了解儒道墨法的理念、做法的一部份;能夠真正地體認到領導人該有的思維與做法,幫助你自己及你領導的組織,這是我的初衷。
高明智- 手不釋卷
- 文章數 : 134
注冊日期 : 2014-07-04
Learning303 :: 團隊領導 :: 有效領導 :: 領導人的修練
第1頁(共1頁)
這個論壇的權限:
您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